[历史人文] 苏联解体二十年(合集) [复制链接]

远尘浪子 4057 2022-5-1 17:55
苏军为何没能涌上莫斯科街头,就好像当年他们在匈牙利、波兰所做的一样,去镇压街头的人群?是什么造成了这支曾经称霸世界的军队威风不再?是因为当时席卷整个苏联的贫困、饥饿么?还是苏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出现失误?抑或其他更深层原因?

苏联解体二十年:記錄前蘇聯解體的真實歷程,4小時完整版,建議收藏觀看.mp4_20220501.jpg

片名:苏联解体二十年

片长:235分钟

苏联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消失无踪,滚滚红潮缓缓退去,曾经响彻世界的忠诚和信仰、威信与力量骤然画上了休止符,此时宛如沙滩的俄罗斯大地上究竟还有谁在“裸泳”?

今天我们回顾苏联解体,刨除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连篇累牍的分析,简单去看苏联解体进行时中苏联社会各个人群的反应,我们惊讶的发现,从对苏联解体具有决定性意义的“8·19事件”开始,作为苏联国家武力后盾的苏军,就处于碌碌无为的状态之中:

苏军为何没能涌上莫斯科街头,就好像当年他们在匈牙利、波兰所做的一样,去镇压街头的人群?是什么造成了这支曾经称霸世界的军队威风不再?是因为当时席卷整个苏联的贫困、饥饿么?还是苏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出现失误?抑或其他更深层原因?


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时占领苏联红场的坦克,此事件最终促进了苏联的解体。.jpg

1991年八一九事件爆发时占领苏联红场的坦克,此事件最终促进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俄语:Распад СССР)以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的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辞职为象征,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1991年12月26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立国69年的苏联从此正式解体,苏联作为主权国家不复存在,原本15个苏联加盟共和国也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苏联解体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结束,并且使在雅尔塔会议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瓦解,很多原来被苏联控制的欧洲主权国家在苏联解体后获得了真正的外交自主权,美国也在苏联解体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2.png

苏联解体后的独立主权国家,有3国本来就是联合国会员国,另外12国于恢复主权后加入(按图中数字顺序排列) 1.  俄罗斯 2.  乌克兰 3.  白俄罗斯 4.  乌兹别克斯坦 5.  哈萨克斯坦 6.  格鲁吉亚 7.  阿塞拜疆 8.  立陶宛 9.  摩尔多瓦 10.  拉脱维亚 11.  吉尔吉斯斯坦 12.  塔吉克斯坦 13.  亚美尼亚 14.  土库曼斯坦 15.  爱沙尼亚

苏联解体原因

1991年以来,政治界、学术界许多人士对苏联解体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致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斯大林模式僵化

史称“斯大林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二战之前各国也有采类似之体制以因应国内外紧张局势,系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对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所采用的特别制度,例如德国和日本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取得快速工业化和极大增强军力的显著成果。在同样的指导原则下,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超级大国。然而,这种战时体制在本质上严重背离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压抑了地方经济部门、企业部门和部分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其力行于政治上整肃各种反动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导致思想的单调化和极端化,使整个社会仅在特定方面急速进步。斯大林过世后,斯大林模式失去动力,苏联从此陷入不正常发展轨道的困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发展与转移,苏联迎来了新领导人的“修正主义”,与西方关系趋和缓,然而坚持军事、重工业第一的“斯大林主义”依然坚固地控制着苏联的方方面面,抑制社会活力所生的弊端进一步凸现,之后的修正也因成果不彰而被废弃,苏联始终处于僵化、封闭的状态,其发展道路愈发受到国内外质疑。

经济改革失败与领导失职

苏联从1922年起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4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两任苏共领导人先后进行改革,但他们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小修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到了勃列日涅夫统治的后期所有改革全部停滞。此种体制倾向于牺牲下层人民的利益来解决上层权贵的问题,从1989年开始,苏联由于改革失利与严重的通货膨胀,开始对下层人民实行进一步的紧缩政策。

1985年3月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出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但另一方面,他的社会主义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被揭露的同时,民心也逐渐流失。尤其是在1989年,东欧共产党国家的体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西方新闻媒体亦常戏谑地称“苏联”为“苏分”(Soviet Disunion)。

苏联经济学家格里高利·亚夫林斯基认为,戈尔巴乔夫制定了所谓500天计划,在尚未有完整的市场经济理论支持下,想利用短短500天将苏联原来的计划经济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结果是国内在价格固定的情况下生产者不愿意亏本出售商品,导致生产力下降,商品供应不足,最终政策被迫终止,但此时黑市充斥着美元,卢布已经贬值到接近崩溃的边缘,1990年的劳动节,苏联领导人在人民的谩骂声中走下红场主席台。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主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然而,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苏联解体的原因过多地甚至全部归咎于戈尔巴乔夫一个人。例如,博尔金认为,“苏联是被人从内部攻破的,是被一小撮有影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葬送的,是被反对派搞垮的”。特别是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共高层将国有资产私有化,苏联共产党成员背叛了社会主义思想,市场经济改革加剧了苏共成员解体社会主义的意愿。

经济与产业崩溃

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领导层竭力回避改革,经济改革措施大多半途而废,致使经济发展迟滞,远远地落后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苏战略均衡的态势逐渐被打破,并且苏联的实际军费开支已接近甚至超过美国,而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美国的一半多,武器的研发与使用更是隐性军费,这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下滑,尤其是农民的生活水平,生产粮食不如进口粮食便宜,农产品的增长赶不上需求增长。战后到1980年代末人民生活水平的各项指标增速呈逐年递减态势,苏联经济的各项指标也都出现速度递减。例如苏联国民收入于1950年代平均增长10.3%,1960年代平均增长6.8%,1970年代平均增长4.9%,1980年代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跌,到1990年代则开始出现下降。

能源出口收入曾占苏联外汇收入最高曾达到54.4%(1984年),在1973年和1979年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期间,苏联大幅增产,拒绝与OPEC限产保价相配合。其与OPEC争夺西欧市场,争当西方的“可靠伙伴”。20世纪80年代,苏联极度依赖油气出口收入来维持经济运转,油气价格下跌使苏联国力遭受重创。1985年8月,美国里根政府迫使沙特增产,实行“逆石油冲击”战略,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

同时苏联末期,苏联政府的秘密报告指出,卢布出现严重贬值、国民购买力严重下降,国内物资、商品尤其是生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要为了购买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而一大早就排长伍,甚至苏联民众在商店和超市里已经无法买到必要的商品。当时还出现了囤积物资后再高价卖出的“地下经济”,而这种情况最后还变得越来越猖獗且政府已经无力管控。从1990年开始,苏联政府就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任何对经济状况的统计和报告,也没有按例制定和发布相应的“五年计划”。

苏联农业衰退的基础是在1930年代形成的。苏联选择了斯大林模式,彻底消灭个体经济,组织大规模生产,完全剥夺了农业生产者的物质利益,并选用了不合理的生产策略,这使外贸农业发展走向末路。国内农产方面,因为政府不愿意、也不打算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痛苦的但却必要的市场化改革,这种情况导致了苏联农产品消费市场在1990-1991年间的彻底崩溃。

布热津斯基的观点

布热津斯基在《第二次机遇:三位总统与超级大国美国危机》一书中明确提出:“美国确实在苏联解体的政治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作为1970年代末的总统助手,我长期以来确信俄罗斯帝国的多种特征是其阿喀琉斯之踵,我曾提出了一个中庸的秘密计划,旨在支持苏联内部非俄罗斯共和国的独立要求。而国务院的反应是,当时苏联事务的主要专家劝说国务卿说,事实上现在存在一个‘苏维埃民族国家’,一个很像美国的多种族混合体,我的提议将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计划没有推进。”布热津斯基毫不讳言瓦解苏联是美国一以贯之的长期战略。他说:“苏联的解体是长达40年的两党共同努力的结果。几乎每位美国总统都以不同方式为此结果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而且,作出贡献的还有其他一些人物,比如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莱赫·瓦文萨(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以及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造成苏联解体的“新思维”的提出者)。”“最为重要的是,几位美国总统对苏联构成的长期威胁具有共识。他们遏制苏联使用军事力量来扩大其支配范围,并在同时迫使苏联这个对手在其处于劣势的政治和社会经济领域(展开竞争)。……这吸干了苏联的资源,使苏联在意识形态上不再强大,其政治成功不再具有吸引力。”

布热津斯基认为,在美国瓦解苏联长期战略的作用之下,里应外合,苏联最终由内部崩溃。他在另一本著述《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写道:“像以前的很多帝国一样,苏联最后从内部爆炸和瓦解了。其原因并不是直接的军事失败,而主要是由经济和社会问题加速引起的分崩离析。苏联的命运证实了一位学者的正确看法:帝国在政治上生来就是不稳定的,因为下属单位几乎总是喜欢享有更大程度的自治。而且这些单位的那些反动派精英几乎总是抓住机会采取行动以取得更大程度的自治。从这个意义上说,帝国不会被攻克,而只会分崩离析。这种分崩离析通常是非常缓慢的,但有时也会非常迅速。”

与其说“美国确实在苏联解体的政治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一定程度上不如说是由美国主导的意识形态(经济、政治、宗教等)在此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国家。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万四世称沙皇建立俄罗斯沙皇国开始到1917年俄罗斯帝国被二月革命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因而民族问题困扰统治由来已久,沙皇的对付方式却异常残忍,十月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沙俄,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利用俄罗斯的资源补助落后地区,民族的体制内分配政策等,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节。

为确保统治权与防止反叛,俄国的做法是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改变保有特定民族自治权利的政策,逐步对被征服的民族实行残酷压迫和大力进行教育洗脑,极力煽动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大民族主义),唆使俄罗斯人鄙视、仇恨、欺压非俄罗斯民族,强力执行移民和种族清洗改变人口分布,即所谓俄罗斯化政策,这与西方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放任管理不同,埋下严重的后果。非俄罗斯地区的一切重要职务都由俄罗斯人担任,俄语为官方语言,禁止用非俄语出版书报,学校禁止用非俄语授课,非俄罗斯民族被迫俄罗斯化,并经常遭到蹂躏与奴役和屠杀。另外,俄罗斯帝国倒台后,新建的苏联在20世纪的历史上又一次再对外扩张,俄国十月革命后,顺应一战后的国际局势,列宁当政时期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但列宁去世后的苏联恢复了对外扩张的路线,斯大林时期强行吞并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的卡累利阿,导致苏德战争时,罗马尼亚、芬兰和纳粹德国联合一致攻苏。

从1919年至1944年,先后并入了独立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乌克兰人民共和国、阿塞拜疆民主共和国、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爱沙尼亚共和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共和国(包括中立陶宛共和国)、图瓦人民共和国等国家,并对外侵略和武力兼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与芬兰等民族的大片聚居地,对外兼并了大量的落后地区,给本身特别是俄罗斯为首的加盟国,带来了巨大的管理难度和经济问题。苏联内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时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和远东朝鲜人、汉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因此令这些少数民族企图利用苏联的敌人帮助自己,如前述所说苏德战争时期,也在德军支援下发生的车臣、印古什叛乱等暴力事件。

这其中倡导的民族解放的民族主义,却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受到打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不但如此苏联在境内为了拢络,施行了民族保护性政策,作为主体的俄罗斯族本身的权益和好处,也在畸形的民族补助政策下被制约。在戈尔巴乔夫推动新思维改革后,激化并爆发了苏联所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一些如波兰的卡廷森林惨案和1944年时期苏联政府对车臣人的流放等历史真相被解禁并逐渐被曝光出来,最终这些事件也得到了平反导致人心思变更加厉害。与事实上实行的“大俄罗斯主义”政策不同,《苏联宪法》却明确规定各加盟共和国拥有主权并享有脱离联盟的权利,这成为最终解体的法律基础。1990年3月,富裕的波罗的海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中亚等受俄罗斯补助的贫困受益国虽未打算实行这类权利,具备完善工业与发达城市的俄罗斯仍在经济转型的困顿中,因为深受其害而决心独立出去。

由于苏联时期对少数民族的迫害,使俄罗斯这个国家背上历史包袱。在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波罗的海国家、乌克兰和高加索国家境内都存在强烈的反俄情绪,如波罗的海三国拒绝使境内的俄罗斯族在苏联解体后自动获得国籍,乌克兰则禁止在学校里讲俄语。

苏联共产党的日益腐败

苏联各级党政干部的官僚主义自建立时已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批“官僚氏族集团”,这批集团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 约占全国人口的1.5%。约占全国人口的1.5%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与人民对立的特权阶层。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有一种观点认为,搞垮苏联的不是反共分子,不是外国敌对势力,就是这些官僚特权阶层为维护和扩大其既得利益而造成的。当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身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

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人民更加认识到苏共腐败本质而加剧了对政府的不满。苏共官员干部大搞裙带关系,官商勾结与权贵资本主义严重侵犯了人民的利益。苏联体制制造了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上层根本接触不到底层的民众,不了解人民的疾苦,在粉饰下其所看到的只是他们想看到和让其看到的东西。官员干部并不关心人民艰难的生存现状,政府对于人民的态度只是任其自生自灭,面对苏联大量老百姓的贫穷和饥寒交迫苏共则视而不见。最终苏共致使自己完全丧失了民心。

具体地说,1980年代末,官僚集团羽翼已经丰满,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他们急切希望苏联共产党的垮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以便通过国家制度的公开变更,在新制度下从法律上承认他们攫取的财富合法化,并能名正言顺地将这些财富传给子孙。基于这样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剧变,是“一次来自上层的革命,旧统治集团中的主体部分自行背叛了以往对自己借以统治的体制的忠贞,掉头而去”而即使是军队等政府背景的单位,也因为丧失了奋斗的目标,军心涣散而无力再阻止联盟崩溃。中国大陆也有社会主义学者认为,苏共党内官僚特权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既得利益集团、苏联上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产生的‘自我政变’”。

西方推动

和平演变说的观点认为,以武力为后盾对共产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支持共产主义国家民主势力,促进推翻威权主义政权,加速全球自由化进程,达到以美国为首的国家的特定目的。不过,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国际间多重军备竞赛导致的国力虚耗

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1975年最先减少的是太空计划的开支,甚至变成与美国合作。除了耗费不赀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之外,苏联在冷战中后期不断用兵也造成名声的败坏。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在苏联这会加剧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阿富汗战争,美苏同时推出星球大战计划,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也是苏联解体原因之一。此外中国在1950年末开始也与苏联长期交恶,1970年代后更与美国结盟,在远东、新疆与阿富汗的边境地区对峙,也造成苏联不小的负担。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47秒(UTC+3),位于苏联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史上第一次第7级核子事故(国际核事件分级表最严重)。爆炸引起的火灾将高剂量辐射尘埃散发到大气层中,超过336,000名周边居民被迫撤离,善后费用及其他损失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含通货膨胀),造成了除军备竞赛外另一沉重的经济负担。

苏联在事故发生初期,领导高层只得到“只是反应堆发生火灾但是没有爆炸”信息,以致于爆炸34小时后才开始采取撤离措施。原先采取秘而不宣之处理态度直到接到从瑞典政府透过外交管道发来的信息,此时放射性物质已经飘散到瑞典,苏联终于明白事情远比他们想的严重。在此之后苏联资讯虽更显得透明化,但国民已经对于苏联信任崩溃,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曾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

苏联法律

苏联成立宣言和成立条约,苏联历次宪法均规定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享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过去苏共党中央透过集中监视、裙带政治、或者补助中亚等落后地区来阻止这项权利被各加盟共和国实行,但在民主改革后这样的高压胁迫与不公平的手段已无法持续。这为加盟共和国独立及苏联的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

加盟共和国权威凌驾于中央政府

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上台执政后,推动政治改革,将部分中央权力下放给予苏联加盟共和国。而最大的加盟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占苏联人口的三分之二与七成的土地。1991年6月12日,尚为苏联加盟国的俄罗斯进行了首次俄罗斯总统全民直选,已退出苏联共产党的叶利钦以无党籍身份获得57%的得票率当选首任俄罗斯总统。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属意的苏联共产党籍雷日科夫仅获得16%选票。而戈尔巴乔夫一年前才刚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首任苏联总统,非人民直选,正当性及民意基础较民选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不足。八一九事件之后,平息政变的当时苏联最有权势的地方首长、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联共产党为非法组织,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让下属各党组织自寻出路。四个月后,已无实际权力的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苏联总统,苏联解体。

苏联 → 后苏联国家:

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亚美尼亚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阿塞拜疆

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白俄罗斯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爱沙尼亚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格鲁吉亚

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吉尔吉斯斯坦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拉脱维亚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立陶宛

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摩尔多瓦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  俄罗斯

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土库曼斯坦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乌克兰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乌兹别克斯坦

未受承认的分裂实体:

 车臣共和国

 加告兹共和国

 阿尔察赫共和国

 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鞑靼斯坦共和国 鞑靼斯坦共和国

德涅斯特河沿岸 德涅斯特河沿岸

参与者

苏联共产党

苏联加盟共和国政府

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政府

苏联内部的民族主义者、自由主义者和左派的反对势力

结果

冷战结束,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局势转为一超多强。

苏联解体成15个独立国家,并另外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

前苏联国家之间的冲突和各国内部的分离势力兴起导致后苏联国家冲突爆发。

前苏联国家的政治体制转为多党制、总统制或半总统制。

前苏联国家从原先的计划经济转为采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苏联卢布在1992-1994年间仍被大部分前苏联国家所使用。

苏联武装力量解散并于1993年更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

俄罗斯和乌克兰于1997年协议分割黑海舰队。

苏联共产党的一党专政统治时期结束。

波罗的海国家和前东方集团国家加入欧盟和北约。

土库曼成为永久中立国同时也被称为中亚的朝鲜。


纪录片资源下载百度网盘 / 阿里网盘|360P.内嵌中字.mp4

购买主题 本主题需向作者支付 30 行者币 才能浏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于我们|小黑屋|纪录公园

Copyright  © 2024-2024 All Right Reserved.

GMT+8, 2024-9-19 16:17 , Processed in 0.043278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免责声明:本站仅为用户之间信息交流之媒介,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或用户投稿,本站服务器不储存任何音视频文件,所有内容包含图片的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站内下载链接仅供个人学习交流使用,请于24小时内自觉删除,若用户非法收藏、传播或将资源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均与本站无关,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使用者自行承担。如本站点所发布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第一时间联系管理员317379335@qq.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删除,并致以歉意!

寰俊
联系管理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