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乃至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质疑与判断,对事物孰是孰非的较真精神成了芸芸众生透析世界的法则,想来你也一定听过,这件事是正确的吗?这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吗?甚至,这个想法,是不是一个荒谬的命题?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存在于世界,某种角度,我们的言、行都是正确的。作为一个生物个体,透过五官感知世界,我们触摸到的,没有人能否决,如此而言,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便不无道理。饿了需要食物,渴了需要水。类似这样的生物个性支配着人的基本欲望,人人是平等的,万物是平等的,我们都继承了大自然的衣钵。然而,千篇一律的‘造生’运动中,大自然唯独在人身上发现了伟大灵感——对万物而言,人有着不一样的思想,并繁衍出巨大力量。
如果说大家拥有相同的生命形体,那么人心——也即‘思想’,它则以独立形态存在。思想的不一致如人之身高、肤色差异一般,具有着典型的环境特性。优等的民族,或者说,拥有先进文化的社会群体都是在建立物质文明之后发展起来的。优等民族喜爱贫穷的人,他们认为贫穷能塑造光辉的人格,能激发人的斗志,然而却对落后、凋敝的贫穷社区产生厌恶,这个矛盾好像一时还无法协调。起因我想主要是‘贫穷’相对‘富足’,会滋生更多的堕落、犯罪等等触及人性根底的东西,试想,当我们努力建设物质社会,并成功过渡到精神文明的时候,谁还愿意回头关注那原始的状态,牺牲时间留恋那令人惧怕的无知呢?探索之路如天上星空一样无穷,无论人们的世界达到怎样的繁衍境地,怕都有大量的问题亟待处理;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人,如同保留于贫穷社区里的堕落和罪恶一样困扰着每一个人。如果人们对那一片贫穷之地避而远之,惶恐之至时,我们的精神文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希望’与‘恐惧’大概是描述我们生命的最贴切词语,这种典型的矛盾特征诠释了当今的所有。一边希冀着,一边排斥着,起因锢于人思想的局限,但最终,怕都是来源于我们的自私。
如果我们了解了凋敝的物质环境中人的局限时,那么也就应该明白,凋敝环境下,人的思想在整体上所表现出的‘缤纷多姿’。实际的情况是,凋敝这一形态不仅仅存在于物质之上,某些不正当的行为同样会衍生凋敝空间,它对人的干扰和误导有过之而无不及。橘生于淮北为枳,特殊的环境特性决定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它深藏于生命中,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简单的算术题恐怕就得出了不一样的结果。孰对孰错?科学的严谨能让人类摆脱地心引力,然而却不足以规约人文精神。我们无法对一个诞生于复杂环境下的个体进行定性,更不能充当智者剥夺它的基本权利。因为我们知道,错误总有起因,当我们占尽了资源的时候,枯竭注定是那些凋敝的人群;当我们自视为真理的化身时,就已经置身于不公正之中了。
凋敝创造了不一样的思想,从原始到文明,从内心到世界,我们踩着这样的一个阶梯逐步前进。敬仰无限,恶视过往,属于人之生命的善和恶、光与暗就这样一前一后陪伴着我们,纵使我们的梦想充满阳光,仿佛又总甩不掉黑暗。不经意对世界表现出自负时,高傲的渴求都在蚕食生命的理性,让我们无法正视自己,视角中便都是他人的伪善与罪恶。愚昧产生于凋敝,却不会因物质的繁荣而消逝。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典型环境的映射,如一面镜子,相互照见;每一个生命的追寻都在遥不可及的长路上漫行,凋敝和繁荣也从未真正的加以区分,假如我们无视这一切,凋敝,会从繁荣中真正的滋生开来,并成长为一个巨人。
2014-2-3 广州